《未发生,正发生,已发生》——《四月三周两天》艺术分析

本文试图从视听语言角度,人物角度,内容主旨角度以及艺术接受角度简要解析《四月三周两天》这一 部电影。

一、迷茫、压抑、冷色的彷徨:视听角度分析

影片整体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拍摄,轻微的晃动之中更加突出真实感与参与感。

影片最令人惊叹的是Cristian Mungiu的长镜运用与构图。全片多次采取对称构图的手法,从主人公Otilia与室友Garbita在凌乱的大学生宿舍里的对话开始,到二者在旅店餐馆的对视中结束,每一个镜头都是精心布置细致安排的,处处用对称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画面美感。其中Otilia在窄小的卫生间注视的镜头,尽管只有一个人入镜,导演依然通过浴室的镜子制造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对称构图。

与对称手法互为衬托的,是大量长时间多角度的长镜头。不仅仅是Otilia从宿舍出门后的镜头一直跟进,还是她一个人在暗夜里迷茫又慌张的四处逡巡,或是Otilia情绪波动与男友一气呵成的对话片段,一系列的长久头穿插出整个剧情发展的脉络。其其中Otilia在男友家餐桌前的场景,Otilia一直在黄金焦点位置和画面的构图中心,整个镜头长时间没有改变,长度超过十分钟。镜头完全没有任何视点的变动,视角就像是无限制的盯着Otilia,或是在由摄影机器在审讯她。况且这一段场景的绝佳之处还不仅如此,这一段之中的剧本,所有人的对话也堪称是绝笔,每一个人的对话都在讲述自己的“社会属性”,是父权,女性主义,政治一系列的内容都在场景之中淋漓尽致的展露。

另有一个长镜头,从正面对她从楼道门口出来,到侧面走过,到背后跟拍,到远景上公车。不同于完全镜头静止的是,影片加入部分运动镜头,例如跟拍的接入,也给与视角的观众主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对于观众而言的独一无二参与感,在导演动和静的变化之中,这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观感。

女主角Otilia宾馆前台订房间的场面,又是非常标准的对称构图,这种构图不仅仅是当下场景之中女主与前台人员的对称,更有后文之中Garbita在这一场景的再次出现的镜面对称。

在画面之中各种的长镜头,虽然包含着导演的选择无奈(导演Cristian Mungiu在采访中提到这部影片由于资金的原因多次暂停拍摄),但能在有限的成本与空间范围内创造初这样的影片属实更加不容易。

二、钱,性与谎言:人物角度分析

全篇的主线人物,即Otilia。所有的故事萦绕她展开,她的舍友怀孕打胎,她受到侵犯,她的男友家庭聚会……

如果进一步探讨这一个角色的角色属性,我认为这是当时在这个国家的无数女性青年的集体缩影。在这样一个国家之中,她们和今天我的身份属性大体相似——所谓的国家的青年力量。但这群青年面对的社会并不自由,这是一个压抑且封闭的社会。

在封闭压抑的社会环境里,必须掩盖堕胎的事实,这使Otilia的行为本身就营造出了一种空前密集的紧急感,也使全片充斥着无形的压力。但Otilia和Garbita还不一样,在全片剧情而言,Otilia的一部分不幸也来源于Garbita的自私与软弱,但Otilia还是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处理一切的不确定性与所谓灾难的到来。他就像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去努力的完成自己的每一天。人生没有什么可以回头的角度,一切都是无尽和漩涡。在这部电影当中Otilia角色,是其社会格局下年轻女性的缩影,她们会哭、会笑、会反思、也会绝望,然后试图忘记一切的不好。

而全篇之中还有一个女性的角色Garbita,这也是4月3周2天这句名字的来源:是从她怀孕到她坠胎刚好4月3周2天,她做错了什么吗?没有。她只不过是缺钱,缺钱是错吗?缺钱不是错。她的本性还是有着善良和内心对于未来的期许。

三、这是无数人“短暂的一天”:内容主旨分析

在这部电影的港版中文翻译之中,曾被翻译为《短暂的一天》,相比于四月三周两天的对于整体主旨的总结概括,短暂的一天更像是对于这整个剧情的概括,一切发生,却其实只是短暂的一天。

知识分子能做的是什么?改变世界?不,知识分子最后会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还只是自我剖解。她们也是怀着满腔抱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化。这是一个人的“堕胎日记”,也是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在当年的竟然还有“月经警察”这样如同精神压迫的制度模式。在全片类似于小的切入口,却能讲述了女性主义,社会制度,等级,资本等一系列的内容,这种以小见大的逻辑,整部影片的影像逻辑。全文之中跌宕起伏的剧情,这一切的源头是否是要归结于整个社会环境——要归到罗马尼亚政府禁止避孕和堕胎——上世纪60年代,也因为国内外环境和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不乏出现了包括鼓励生育、打击堕胎等一系列偏驳而促进生育的举措,也因此,两个女孩的遭遇,是一整个社会的灾难与无奈,她不仅仅是她们自己,更是整个社会的一次代表。

“甚至连关个车门都能引发争议”,整个影片开头的前半个小时是一串完全没有相关性的故事情节。他其实是在讲整个女主Otilia为了一切做出的提前准备,也最大程度地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全貌。毫无疑问,全篇是在分析意识形态。导演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直面指责任何事物。只是,客观的呈现了两个悲惨的人。或许这两个人是整个地方最悲惨的两个人,又或许他们是最不悲惨的两个人。不需要讲述过多,因为这部影片并不是如同《疯狂的麦克斯》一样那种对于肾上腺素的迸发,甚至导演在其中都没有在电影中展示他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是活生生地将她们一天之内的经历呈现出来,写实地反映铁幕政权下两个女大学生的苦恼,这种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压力来源——政治、金钱、道德、感情、父辈等等。这就是缺乏自由,但这就是“短暂的一天”。

四、到底应该如何宣扬女性主义:我的艺术接受分析

有关于女性主义,可能已经不少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

我是一个男的。

可能这句话是我对于整部影片的女性主义的出发原点,这也就是可能我不同于上野千鹤子老师在其著作的论述的部分观点的原因(当然与上野千鹤子不同的原因可能还与中日两国当下女性社会地位这一背景有关)。

通常讲到女性主义。总会以男权政治作为对立面,来彰显每一个论者的论点。但是,在这片作品当中,没有那种类似于“老大哥”一般的超级政权体制存在。所谓的政治倾向应该渗透在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甚至于人们变得习以为常。所以,这导致的一种现象——整部影片没有一个真正的恶人。每当人们谈到女性主义,就总会谈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部影片当中,我们能看到的阶层只有无数个小市民阶层。他们不是中产,而是小市民阶层。

“一切都充斥着时代的烙印”。女性在这个社会环境当中被误。变成了一种附庸。我认为这就是女性主义。需要崛起的根源。没有人天生是为了拯救世界。人只是为了拯救自己。现代社会当中把女性置于弱势地位,我们似乎可以说,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不平等导致的。但将女性物化为性与生育机器,这便是原罪。

我很喜欢的一点在于整个影片的后半段。当女主回顾整个一天,然后是问自己的男友如果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在这一段当中,是女性主义与所谓的传统思想的直面交锋。但影片中并没有给出了两者完全对立的思维模式,而是试图去让双方自己更加理解社会的构成。传统的无法真正理解,无法共情,而对方怎么还不领情的情感关系。因而造就了强大的父权制导致女性受到压迫,男性也给自己上了枷锁。

我很赞叹这部影片的艺术表现。女性主义不是创造一个超级强大的女性角色。而是将所谓的艺术化真实整个的剖析给一切的观众,让大家来进行思考。文章甚至还埋了伏笔。例如片头的金鱼。医生被藏了的手术刀,我们甚至在影片进行当中,还可以似乎思考整个影片的结尾是否主人公会杀掉医生或进行怎样的行动。但这个伏笔最厉害的一点在于,什么也没有做。影片在两个女主在餐厅的一顿晚饭中缓缓落幕。我认为这种超出艺术的写实甚至比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女权角色更加令人信服一切的悲哀和反思。我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社会当中确实还有所谓的不平等存在,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不是一味的激化矛盾与创造对立。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我们不能如同一个政治家一样直接宣传我们的观点,更好的方式是传播本身。与其一味的喊口号,不如去真正让某些人能够思考问题的本身。

问出一句为什么,永远好过一万句哀求。

五、结语

在那样淡蓝色的天空之下,仍没能种下自由与平等的种子。被物化的女性是整个社会低劣的代名词.而低成本的电影竟然能完成这么丰富与完善的故事内容与构成,演员不是像一个专业的“演职人员”,而更像是真实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四月三周两天,这是这个社会之中短暂的一段时间,却可能是一个微观缩影的一生最重要的写照。没有一个人是你我,你我又出现在全篇诸多地方。这是一幅社会的山水画。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4 lakalazf.com  E-Mail:@tuoluoys  统计代码

观看记录